經過幾場我獨自一人與整個製作團隊的拔河比賽之後
本來處於相對劣勢的我 實力一直無法施展開來
無法揣摩對方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畫面 什麼樣的感覺
在丟出幾款都得到相當「客氣」的婉拒之後 放手給它一搏
時間:2008.08.17 Sun 10:30 地點:國家戲劇院 導覽:呂柏伸
也許因為需要另外收費的緣故,這場兩廳院特別安排的劇場幕後導覽報名人數只有十五人,而時間上的安排,原本也讓我產生了疑慮,該不該報名?
《閹雞》在國家戲劇院共有四場演出,五晚、六午、六晚、日午。幕後導覽安排在禮拜天的早上,而我自己買的是禮拜天下午的票,也就是在我還沒看過戲之前,我就先近距離地看過了舞台佈景,有點提早揭開謎底的感覺,少了一點點觀戲的驚喜感。所以當天,有人已經看過戲了,有人則還沒看過戲,多少也影響了導覽者能夠透露的多寡。如果這樣的導覽能安排在所有演出結束後,也許更可以增添一種看戲心得分享的過程。不過,通常戲演完了,台也就拆了。
登上兩廳院舞台的難得經驗,我還是報名了。主講人為《閹雞》導演呂柏伸。我們坐在戲劇院最前方,看著舞台上的景片,導演闡釋著他如何與舞台設計溝通,來重現每一幕的場景。
希臘遠古時期的戲劇表演,故事都在一天內發生,場景也只有一處。莎士比亞的作品,則靠著台詞與演員的動作來讓觀眾瞭解現在身在何時人在何方。隨著舞台技術越來越純熟,舞台上的換景成了某種吸引觀眾的方式,彷彿燈光的明滅之間,有一場魔術表演在偷偷的進行著,讓每一次燈光的亮起,都有睜開每雙台下眼睛的魔力。如何從劇本中解讀出適合呈現的舞台,並注入導演本身的意圖,成了每個劇團製作的難題。當然經費的多寡,也是舞台設計精緻度的衡量標準之一。
藉由每一幕的景片升降轉換,導演與舞台設計之間的拔河,彼此構想的折衷或協調,雖然舞台上沒有演員彩排,但也有聽著幕後秘辛的趣味。藉由門窗的空間界定,讓舞台上有近景、中景、遠景的不同人物活動,這應當是整齣戲劇的舞台構想基調。
國家戲劇院原本的鏡框式舞台框架,對於這齣戲的演員來說稍嫌大了些,劇中場景不是後院便是前廳,尺度上都屬於小範圍的區域,所以左右與上方再製作裝飾性的牆面,不但牆面上貼有日治時期的廣告招貼,加強時代氣味,也將整個舞台的鏡框縮小,變成適宜演出與觀賞的尺度。席中三位已經觀賞過《閹雞》的朋友,對於導演的表現手法也是稱讚有佳,不免讓人更加期待,屆時正式演出,舞台燈亮的那一剎那感動。
接著,我們走上舞台,近距離地注視這些舞台道具與佈景。好的製作,即使你近看,也能覺得用心,那一整個重新打造的中藥店大木櫃,各式的桌椅傢俱成列在舞台左側,工作人員正在作演出前的清點確認。這些大大小小的道具,都要在二十秒不到的時間內,搬上舞台,撤離舞台,五、六位場務要摸黑熟悉所有東西應當放置的定點,這樣的換場練習,導演說這批人也是練了再練,練了再練。
導演解說的部份結束,接著是兩廳院服務人員介紹戲劇院場館的一些有趣的小地方。戲劇院裡頭高高懸掛的三十多盞水晶燈都裝置懸吊系統,每一季的保養,只要按個開關,水晶燈就會垂降至普通人的高度,方便擦拭,而且上面的水晶都來自施華洛世奇。劇院裡的空調來自每張座椅下方的椅腳,鏤空的圓柱放送著清新的空氣。另外也參觀了只有正副元首及五院院長才能進出的貴賓席與休息室,整間宛如 Lounge Bar 包廂的休息室,舒服的沙發讓人好想撲。
稍作休息,下午等著看好戲吧。
這個大學藝術季的設計案
因為藝術季開幕時值春天 構想上希望能把春天的氣息帶入設計中
所以大量運用了葉脈 花草 蝴蝶 蜻蜓 墨點
顏色上也將代表春天的綠色黃色橘色作了充分的搭配
去年二月開始與一音樂經紀公司合作音樂會的文宣設計
音樂會的舉辦場地大都是兩廳院演奏廳
當時心裡就期望 有天我也可以作到國家音樂廳的音樂會文宣
果真 今年初就實現了
從演奏廳到國家音樂廳 演奏家的水準相對提高 票價當然也會貴了些
台北風尚長笛家族室內樂團音樂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07/12/21 Fri 19:00
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一樓大禮堂
免費入場
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本書籍編排的設計(史博館「酒香頌」圖錄不列入)
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這個地方
一定要拍張照留念一下囉
如果時間再多一點 我一定可以再作的更好一點
用 Illustrator 描繪照片上的獅頭
如果給的時間夠多 還真想再多畫幾顆(會上癮)
可以跟照片比較一下 黃色這隻是我覺得相似度最高的
照片為本書作者所有 請勿轉載
其他的頁面設計請參考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damonn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