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08.08.17  Sun  10:30  地點:國家戲劇院  導覽:呂柏伸

 http://byfiles.storage.live.com/y1pPB7Fbf9b_fFGBG6u-J3Q06YPp6X4uRIawoEFI2ZP2y8JkED-nkdox-1TQKau4PX1

  也許因為需要另外收費的緣故,這場兩廳院特別安排的劇場幕後導覽報名人數只有十五人,而時間上的安排,原本也讓我產生了疑慮,該不該報名?

  《閹雞》在國家戲劇院共有四場演出,五晚、六午、六晚、日午。幕後導覽安排在禮拜天的早上,而我自己買的是禮拜天下午的票,也就是在我還沒看過戲之前,我就先近距離地看過了舞台佈景,有點提早揭開謎底的感覺,少了一點點觀戲的驚喜感。所以當天,有人已經看過戲了,有人則還沒看過戲,多少也影響了導覽者能夠透露的多寡。如果這樣的導覽能安排在所有演出結束後,也許更可以增添一種看戲心得分享的過程。不過,通常戲演完了,台也就拆了。

  登上兩廳院舞台的難得經驗,我還是報名了。主講人為《閹雞》導演呂柏伸。我們坐在戲劇院最前方,看著舞台上的景片,導演闡釋著他如何與舞台設計溝通,來重現每一幕的場景。

  希臘遠古時期的戲劇表演,故事都在一天內發生,場景也只有一處。莎士比亞的作品,則靠著台詞與演員的動作來讓觀眾瞭解現在身在何時人在何方。隨著舞台技術越來越純熟,舞台上的換景成了某種吸引觀眾的方式,彷彿燈光的明滅之間,有一場魔術表演在偷偷的進行著,讓每一次燈光的亮起,都有睜開每雙台下眼睛的魔力。如何從劇本中解讀出適合呈現的舞台,並注入導演本身的意圖,成了每個劇團製作的難題。當然經費的多寡,也是舞台設計精緻度的衡量標準之一。

  藉由每一幕的景片升降轉換,導演與舞台設計之間的拔河,彼此構想的折衷或協調,雖然舞台上沒有演員彩排,但也有聽著幕後秘辛的趣味。藉由門窗的空間界定,讓舞台上有近景、中景、遠景的不同人物活動,這應當是整齣戲劇的舞台構想基調。

  國家戲劇院原本的鏡框式舞台框架,對於這齣戲的演員來說稍嫌大了些,劇中場景不是後院便是前廳,尺度上都屬於小範圍的區域,所以左右與上方再製作裝飾性的牆面,不但牆面上貼有日治時期的廣告招貼,加強時代氣味,也將整個舞台的鏡框縮小,變成適宜演出與觀賞的尺度。席中三位已經觀賞過《閹雞》的朋友,對於導演的表現手法也是稱讚有佳,不免讓人更加期待,屆時正式演出,舞台燈亮的那一剎那感動。

  接著,我們走上舞台,近距離地注視這些舞台道具與佈景。好的製作,即使你近看,也能覺得用心,那一整個重新打造的中藥店大木櫃,各式的桌椅傢俱成列在舞台左側,工作人員正在作演出前的清點確認。這些大大小小的道具,都要在二十秒不到的時間內,搬上舞台,撤離舞台,五、六位場務要摸黑熟悉所有東西應當放置的定點,這樣的換場練習,導演說這批人也是練了再練,練了再練。

  導演解說的部份結束,接著是兩廳院服務人員介紹戲劇院場館的一些有趣的小地方。戲劇院裡頭高高懸掛的三十多盞水晶燈都裝置懸吊系統,每一季的保養,只要按個開關,水晶燈就會垂降至普通人的高度,方便擦拭,而且上面的水晶都來自施華洛世奇。劇院裡的空調來自每張座椅下方的椅腳,鏤空的圓柱放送著清新的空氣。另外也參觀了只有正副元首及五院院長才能進出的貴賓席與休息室,整間宛如 Lounge Bar 包廂的休息室,舒服的沙發讓人好想撲。

  稍作休息,下午等著看好戲吧。

  延伸閱讀:【寫‧筆記】閹雞首部曲 ~ 我聽閹雞(名人推薦講座)

       【讀‧文學】閹雞二部曲 ~ 我讀閹雞(劇本與小說)

       【談‧表演】閹雞四部曲 ~ 我看閹雞(演出觀後感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MonNan 的頭像
    DaMonNan

    大猛 老彭 繼續說

    DaMon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